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,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,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理,农业非点源造成的氮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。
湘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
湘江干流主要污染是重金属和氨氮超标,其中氨氮主要是两岸人口排放的生活废水造成的,随着沿岸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排放口管理,氨氮的问题正在逐步好转,现在比较麻烦的是重金属超标,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,本身河水里的本底值就比较高,又经过几百年的开采,特别是近几十年的破坏性开采,大量含有重金属的矿渣沿河堆放,形成无法治理的持续污染源。
湘江污染现状
根据 1 981~ 2 0 0 0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 ,选用危害较大的 1 0项污染指标 ,采用均值指数法对近 2 0年来湘江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 ,并对湘江干流不同河段水质进行了比较。结果表明 :湘江总体水质在 2 0世纪 90年代呈恶化趋势 ,致使污染加剧的主要因子是总大肠菌群、总磷、石油类和总汞 ;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 ,近年来生活废水污染日益突出 ,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 ;在干流不同河段中 ,株洲、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 ;估计未来湘江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还会加剧。因此 ,为确保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,湘江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。在加大宣传力度 ,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,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 ,应将湘江流域城市生态水源建设提上议事日程
一号重点工程
9月22日,省政府召开湘江流域保护与整治委员会会议,省委副书记、省长杜家毫出席并讲话。会议决定,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定为省政府“一号重点工程”,滚动实施三个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综合治理湘江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。
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,流域面积涵盖全省行政区域面积的40%,承载着全省60%左右的人口、75%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。可以说,湘江保护治理关系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局。
2011年3月,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》获国务院批准,担负起为国家大江大河治理探索经验、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,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在“十二五”见到成效。现在离“十二五”只剩下两年多时间,我们一定要确保在这两年多时间里,使湘江污染的趋势得到遏制,开始实现水质由下降到提升的转折,不负国家重视支持和全省人民期望。
整改案例
2011年3月,国务院批复了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》,湘江流域正式纳入国家大江大湖治理规划。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方案,到“十二五”末,湘江流域内危害群众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突出问题要得到基本解决,涉重金属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涉重金属企业数量比2008年减少50%。工业污染源得到全面治理和控制,重金属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%。
两个“减少50%”,倒逼湖南这个“有色金属之乡”着手调整产业格局,转变发展方式。
调整首先从治小、治散、治差开始,对高消耗、高污染、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的企业踩“刹车”。
按照统一部署,湘江产业整治实行“五个一批”措施:取缔关停一批违法企业;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企业;停产治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;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源;搬迁一批布局不合理企业,共涉及企业1243家。 
|